查看原文
其他

打击投机炒作、捂盘惜售,新能源汽车产业拒绝“被收割”

赵玲玲 中国汽车报 2022-12-10

新能源汽车核心原材料的供应问题正日益凸显。

近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缺芯 贵电”导致长安汽车今年损失60.6万辆产能。这一消息瞬间引起行业热议。

11月18日,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发展格局。

确实,当前难以回避的现实是,原材料供应不平衡已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中无法忽视的“卡脖子”问题。


01
囤货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

从去年开始,动力电池原材料与芯片的供需问题一直都是业内格外关注的话题。截至当前,以锂盐为首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11月11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上涨,电池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59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57.75万元/吨,续创历史新高;氢氧化锂涨2000-2500元/吨;镍豆涨7200元/吨。

朱华荣表示,本轮电池成本涨价,不乏“资本的恶性炒作”,存在部分卖家惜卖、买家囤货、中间商囤货居奇等因素。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除了需求拉动以外,也与产业链利益本身分配不公,以及各路资本的恶性炒作等有关。

同一场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要确保新能源汽车关键资源的供应,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打击投机炒作、捂盘惜售的不正当行为。

“此前确实存在因为贸易商囤货而推动锂盐价格上涨的情况。”动力电池行业资深人士王丰(化名)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第一轮由贸易商推动的价格上涨出现在去年8-9月份,由于贸易商囤货使得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达到18万元/吨;去年12月到今年年初迎来第二轮价格上涨,当时锂盐供不应求,贸易商二次进场扫货,价格也从年初一路上行,直到价格达到50万元/吨后“背靠背”出货。

此外,从需求端来看,锂盐价格高涨除了受新能源汽车拉动外,还受到迅速发展的储能业务的影响。有专家预判,未来3-5年,储能业务对于锂盐的需求在整个市场上能够占据10%- 20%。

“供应链上的资源紧缺问题,其中部分属于市场上供需调节的正常行为,部分也存在炒货行为。即政策鼓励和技术趋势的方向是智能电动化,但是原材料以及技术等各方面又一时难以完全解决。”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对记者说。

据悉,大部分头部的材料厂商与锂盐厂商签订了长期的锁价协议,采用浮动机制进行采购,会在差价的基础上加点购买。同时,很多厂商会进行囤货。因此,当前的高位底价对于厂商今年下半年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如果到明年库存吃紧后,采购方面厂商也需要去考虑是否采用新的价格机制。

王丰透露,目前头部锂盐厂基本点对点供应,即直接供给下游正极材料厂或电池厂,但是价格大多随行就市,围绕现货价格调整。
“以前的锂盐厂商是很赚钱,但现在锂精矿的价格基本都在上涨,国内锂精矿又主要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因此锂盐价格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大多流向锂精矿商或锂精矿自供率高的锂盐厂。”他说。

02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摆上桌面

“以前(锂渣)是没人要的,倒贴钱出去的,现在(客户)都是在积极地抢,蜂拥着打电话(要锂渣)。”江特电机高级工程师/技术总工邓红云日前在一场国际交流会中表示,(锂)行业还不太行的时候,3.5%品位的锂云母都是被嫌弃的,现在2.5%、1.5%甚至0.5%的都拿来用。锂资源基本已经被“吃干榨净”,江特电机的尾矿已经做到了0.1%以下。

随着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加速发展,锂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锂资源的争夺加剧。近日,南美的“锂三角”国家——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正在考虑建立“锂业OPEC”,联合制定锂的销售价格,从而在锂矿价值波动的情况下达成“价格协议”。

智利驻成都总领馆总领事迪亚兹近日称,智利希望与同样拥有锂资源的其他南美国家展开合作,这将确保锂资源物尽其用,同时将与中国锂电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和交流,保障锂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我国在锂资源开发、锂盐产能上的布局节奏也明显提速,通过产业链协同,上下游合作等方式布局锂矿。

银河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随着北方天气转冷,进入11月后青海地区盐湖锂盐产量将有减产,而今年年底与明年初,新增正极材料产能投产前的备货库存,以及年末新能源汽车的冲量,有望扩大年底锂盐需求,预计在供需偏紧与成本支撑的刺激下锂盐还将继续上涨。

可以说,新能源时代,汽车摆脱了汽油的能源限制,却受制于锂。锂价“失控”让整个产业的发展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朱景兵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保障资源供应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国内锂资源禀赋欠佳、经济性欠佳因素等制约,我国锂原料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1年高达65%。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强调打造新能源汽车闭环供应链,降低对亚太锂电的依赖,区域产业链重构悄然兴起。同时,国外资源企业瞄准资源需求火热的机遇,采取竞价方式,节节推升锂矿价格,获取超额利润。这些都会对产业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扰动和冲击,全产业链企业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应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避免重大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也指出,从供应链安全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核心原材料对外依存度相当高,特别是电池材料,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暴涨,同时疫情原因和地缘政治使“缺芯”问题凸显,产业链自主可控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国家相关部门现在大力抓的一件事情”。


03
如何摆脱原材料供应束缚?

朱华荣呼吁,建议国家层面坚决打击个别企业原材料囤货与炒作行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上级原材料资源配置。

对此,曹广平指出,我国电池产业链在全球来说最为完整,产量也最大,但是车辆电动化的鼓励力度也更大,从而造成电池资源紧张,而新的低成本电池技术以及低成本电池材料循环利用技术都难以跟得上来,因此电池产品及资源在高位运行。

“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开发新的电池技术,二是开发电池材料更好实现循环的技术,三是改变目前大量需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比如混动车型可以少用电池,纯电动微车可以少装电池。”他说。 

今年9月,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组织召开锂资源产业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一是鼓励上下游企业通过签订长协等方式建立利益长期共享的协作关系,合力维护供应链畅通稳定,并肩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二是研究制定推动锂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方案,从“多开发、稳进口、减量化、促回收”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协同各方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供给能力。三是强化工作协同,规范有序做好保供稳价工作。龙头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生产企业不得串通定价,不得严重背离成本定价,报价机构要规范报价,为稳定价格和预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发挥积极作用。

“近期,国家要约谈主要锂业公司,限定利润率。长期要与相关富锂国家签署政府间协议并鼓励中企去国外买矿,同时要加大国内锂矿开采,开放盐湖提锂采矿权。”某动力电池企业副总裁张伟(化名)对记者说。

朱景兵表示,应该明确国内资源自给保障的战略底线,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强化找矿突破战略,增强资源储备,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张伟进一步指出,对核心材料来说,要做好开源节流,积极鼓励、支持替代性技术,引导社会舆论接受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哪怕其它技术路线不能形成主流,也能限制捂盘惜售的情况”。

此外,必须打通锂电材料回收整个产业链,让技术持续进步、回收率持续提高。虽然回收材料只能解决很小一部分需求,但随着新能源增速降低、回收技术成熟,材料回收的价值会逐渐提高。

“锂资源多数在国外,资源国正等着收割中国发展新能源的红利,而整个产业已经进入良性上升阶段,全球新开发的矿产后续会逐渐放量,有关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暂时降低或延缓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压力(比如放宽双积分),通过适当降低需求的成长速度来避免过大的资源缺口。”他说。

对于当前的锂价走向,有部分专家认为,随着产业链补短板以及供求变化等综合因素影响,预计明年碳酸锂价格有望出现大幅回调。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表示,预计碳酸锂价格在2023年上半年大概率维持在52万元以上;下半年大概率维持45万元/以上。在2024年将无悬念的降至40万元以下。

两部门在最新发布的通知中提出,各地工信主管部门要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鼓励锂电(电芯及电池组)生产企业、锂电一阶材料企业、锂电二阶材料企业、锂镍钴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及系统集成、渠道分销、物流运输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明确量价、保障供应、合作共赢。完善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日前在公开场合也多次用“非常不正常”、“产业链有收割现象”等来形容原材料价格以及供需错配的问题。在他看来,现在需要全行业共同携手,找一些突破点,让原材料价格回到理性位置。

推荐阅读

 “芯事”难解,车用芯片价格明年接着涨?

◆ 大众上海变速器厂宣告停产!一个时代结束了

文:赵玲玲 编辑:薛亚培 版式:李沛洋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给小编加个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